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资讯>科技动态>详细内容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习近平关心科技工作者的故事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6-21 浏览次数: 【字体:

海报设计:赵丹阳

  新华社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关心科技工作者,战略擘画大国创新,让创新成为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在习近平总书记领航下,中国正在向建设科技强国的新征程奋进!

  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走出一条新路,依靠创新驱动”

  2022年5月14日,中国商飞公司即将交付的首架C919大飞机圆满完成首飞试验。从197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运十”飞机立项,到如今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翱翔蓝天,中国人的“大飞机梦”穿越半个世纪。

  2014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商飞公司考察时登上C919大型客机展示样机,详细了解有关设计情况。他指出:“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把大飞机搞上去,起带动作用、标志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出战略谋划和系统部署,围绕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对科技工作者提出一系列要求。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

  2021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调研,他指出,“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科技人员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责任和创新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年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习近平总书记向他颁授勋章。这次见面,总书记问袁隆平:有什么进展?

  1603.9公斤!2021年10月17日,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由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继突破1500公斤大关后,再次刷新纪录。

  山西太钢,全球最大不锈钢企业,一度巨额亏损。2017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走进这家企业考察调研。

  三年后,太钢涅槃重生,全球最薄“手撕钢”研制成功。再次见到习近平总书记步入生产车间,廖席紧张又兴奋。拿起一片“手撕钢”,总书记轻轻扭折了一下,称赞说:“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

  作为21世纪人类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五号任务的成功实施在多方面创造了“中国首次”和世界纪录。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激励下,我国科技工作者奋力攻关,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自主研发的大量先进技术装备和系统进入实用,成为推进产业快速升级的“利器”。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智能电网、第四代核电、特高压输电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特别是5G研发和应用场景深度拓展,人工智能发展的中国特色生态初步建立。

  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成功。这是航天科研人员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庆祝。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面对风险挑战,必须尽早解决“卡脖子”问题,把技术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2016年4月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一个生动的比方,提醒“卡脖子”的风险:“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

  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解决“卡脖子”和“命门”问题,关键靠自主创新。

  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在科技特派员团队指导下,茶园突出生态种植,提高了茶叶品质,带动了茶农增收。习近平总书记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十分高兴,他指出,要很好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经验,继续加以完善、巩固、坚持。

  1998年11月底,为破解“三农”难题,福建省南平市选派农技人员直接下乡,成为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端。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近平同志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紧密结合,发端于南平成熟于福建的农村工作机制。他在当年就明确提出,我们要有好的机制,让下乡的科技人员能够名利双收。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2020年9月,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扩展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对科研工作者殷殷嘱托:“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一切为了国家的科研事业!钟扬——植物学家,复旦大学教授,扎根青藏高原,带领团队收集4000万颗种子,盘点了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种子精神”。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

  2021年11月23日,福建农林大学菌草专家林占熺(左一)在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菌草种质资源圃给外国留学生(左二、左三)讲解菌草的种植培育技术。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1997年,林占熺团队带着六箱菌草,在宁夏十几个县建立菌草产业扶贫示范生产基地。食用菌成为当地产业扶贫的一大支柱产业。

  两次安排督查调研、充分研判后,习近平坚决支持建设菌草科学实验室,菌草技术才得以取得新世纪的大发展。目前,菌草技术已传播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培训学员上万人,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亲自领导、亲自部署,许多重大科技体制改革议题都指向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在2018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一茬接一茬茁壮成长。”

  为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使科技治理机制更加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我国首次组建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建立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重构科技计划体系,解决科技资源配置封闭分散的问题,建设国家实验室,启动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扩大高校、科研院所自主权,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得到进一步强化。

  2016年的“科技三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

  在2018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改革,改变以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的做法,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下,为支持科学家大胆探索,我国对重大科研任务实行了“揭榜挂帅”和“赛马”制,对前沿探索项目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还设立颠覆性技术专项,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普遍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让更多的青年科学家当领军、挑大梁,赋予科学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年都会出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从2019年开始,在颁奖现场,习近平总书记都会向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颁奖,还把他们请到主席台就座。

  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金银滩,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国营二二一厂旧址。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二二一厂离退休职工,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解决离退休人员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营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良好氛围,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不断激发,中国科技创新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我国已升至世界第12位。

  交大西迁博物馆坐落于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博物馆里,一张粉色的车票,承载着激情燃烧的记忆。那是1956年交大人的西迁专列乘车证,上面印着一句话——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从黄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滨,你们打起背包就出发,舍小家顾大家。交大西迁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讲、对西部发展战略布局来讲,意义都十分重大。”

  一部科技创新史,也书写出科学家的精神历程。

  2020年12月4日,国家航天局公布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国旗展示的照片。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

  2021年5月,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

  2017年,58岁的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积劳成疾病逝。生前,他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不懈创新,带领科研团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推动中国进入“深地时代”。

  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为吉林大学的学生授课(2011年4月10日摄)。新华社发

  这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创新精神——

  著名天文学家南仁东,生前是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天眼”的发起者和奠基人,2017年9月15日因病逝世。

  2021年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了“中国天眼”项目负责人和科研骨干,指出:“希望大家以南仁东先生为榜样,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加快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在一些领域要保持领跑优势,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不断创新农业技术成果,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35年如一日践行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2016年4月10日,李保国突发疾病逝世。

  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说:“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

<p style="margin-bottom: 15px; padding: 0px; color: rgb(64, 64, 64); font-family: " pingfang="" sc",="" "lantinghei=""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microsoft="" yahei",="" 微软雅黑,="" stheitisc-light,="" simsun,="" 宋体,="" "wenquanyi="" zen="" hei",="" micro=""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必将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肩负起时代重任,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前进,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记者陈芳、胡喆、温竞华、董瑞丰、张泉、王琳琳)